有色金属行业迎绿色转型再提速
近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《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工业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的通知》(工信厅节函〔2025〕115号),宣布启动新一轮公益性节能降碳诊断服务工作,重点覆盖电解铝、多晶硅、锂电池等有色金属行业,以及钢铁、水泥、数据中心等12个高耗能领域。此举旨在通过系统性技术帮扶,加速工业能效提升和碳排放强度下降,为“双碳”目标注入新动能。
根据通知,本次诊断服务将聚焦企业生产工艺流程、用能结构优化、能源管理体系等关键环节,由专业机构为企业“把脉问诊”,挖掘节能降碳潜力,并提出技术改造、设备升级、管理优化等定制化解决方案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电解铝、多晶硅等有色金属细分领域被纳入重点服务范围,凸显政策对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绿色转型的迫切导向。例如,电解铝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,其电解环节的电耗占生产成本超40%,诊断服务或推动企业引入高效低碳铝电解技术;而多晶硅生产中的还原炉能耗问题,预计将通过工艺优化和余热回收方案实现突破。
工作流程显示,各省市需在4月底前完成服务机构与企业对接,并上报工作计划。工信部将通过公开招标遴选优质服务机构,每家机构服务企业不超过10家,确保诊断精准度。诊断结果将同步上传至国家级工业节能诊断服务平台,形成行业共性难题数据库,为后续技术推广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撑。目前,黑龙江、广东、海南等地已率先响应,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细化任务——黑龙江省要求各地市工信部门“全程专人跟进”,广东省明确服务机构需提供“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”,海南省则重点推动乙烯、合成氨等石化关联领域诊断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服务特别强调“长效跟踪”。机构需对“十四五”以来已接受诊断的企业开展改造效果评估,推动措施落地。同时,鼓励基于最新国家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,这意味着未来有色金属产品或将加贴碳标签,倒逼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碳。以锂电池行业为例,从正极材料生产到电芯制造的全程碳足迹管理,将成为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抓手。
分析认为,此次诊断服务既是落实《2024—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》的关键举措,也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形成联动效应。据工信部同期发布的节能监察通知,钢铁、电解铝等行业将面临能耗限额全覆盖监察,违规企业设备淘汰进程加快。双重政策压力下,有色金属企业绿色转型已从“可选项”变为“必选项”,而公益性诊断服务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成本技改路径。预计随着诊断推进,高效电机、智能能源管理系统、氢能冶金等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将显著提升,推动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。
来源:全球矿产资源网